(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钟财芬)7月16日在线配资电话,素有“香港高考”之称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放榜,16名考生因考分极高成为状元,创下历届人数新高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这16人中,11人计划投身医学领域,另有1人想学兽医,香港状元对医学的青睐可见一斑。
图源:《香港01》
据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透露,今年有5.5万人报考香港中学文凭考试。考试评分采用等级制,分为 5**、5*、5、4、3、2、1和U,共8个等级。考生最多报考8科,其中成绩前10%者可获5**级。要想拿到“状元”称号,至少要有6科考到5**。若考过5**的科目达到7或8科,分别称为“超级状元”“终极状元”。
7月23日,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接受“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”记者采访时介绍,香港状元热衷学医并非今年的偶然现象。2019~2023年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结果显示,状元学医率分别为83%、75%、71%、75%、75%。也就是说,过往多届状元总体有七成左右选择学医。
在庄一强看来,医学之所以能成为香港状元们的“心头好”,主要出于四个“高”。
“高”不可攀的荣誉感。在香港,医学院的数量屈指可数,仅有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开设,这导致每年报考医学院的竞争异常激烈。以香港大学为例,2024年医科入学分数高达39分,比普通大学门槛高出17分。因此,能成功穿上“白大褂”的人,都是“精英中的精英”。
庄一强说:“在香港,只要说自己是医生,任何人都会高看一眼。”这种社会大众赋予的尊重感,使得医生成为许多香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职业选择。今年的超级状元黄颖妍在接受《香港商报》采访时就分享道,她曾担任学校义工主席,在玛丽医院实习时,看到医生做完手术后,病人家属对着医生深深鞠躬,便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外科医生。
“高”薪厚禄的吸引力。香港医学院的本科学制为6年,毕业后经历1年见习期即可注册为正式医生。香港医院管理局官网信息显示,在公立医院体系中,住院医师每个月底薪和各类津贴合计7.7万~15.5万港币(约合人民币7万~14.1万元),晋升到副顾问医生等中层,每个月起薪约15.9万港币(约合人民币14.5万元),远高于当地民众2.4万港币(约合人民币2.2万元)的月均收入。若进入私立医疗机构,顶尖外科医生单次手术收入可达数十万港币,有“月球人”(月入百万)、“星球人”(周入百万)的美誉。在香港高房价、高生活成本的压力下,高薪的诱惑力不言而喻。
“高”度紧迫的社会需求。香港正面临严峻的“医生荒”,今年年初,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秘书处发布《数据透视》称,2023年香港注册医师为16180人,相当于每千人口有2.1名医生,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人标准。香港医院管理局数据显示,部分医院的内科、眼科、矫形及创伤外科等科室,患者就诊甚至需要等候100个星期。庄一强表示,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现状,让医学生几乎无需担心就业问题,还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今年唯一一名终极状元王海博接受《星岛头条》采访时就谈到,他正是目睹了香港医疗系统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、医生严重短缺的现状,才选择攻读医科,希望借此回馈社会。
“高”确定性的职业前景。在产业格局深刻变化的香港,法律、金融等传统精英行业竞争加剧,光环有所褪色。相比之下,医学凭借其专业壁垒、持续刚需和优渥回报,成为当下香港社会硕果仅存的“高确定性”专业。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明教授就曾指出:“我们的学生不是在追逐梦想,而是在规避风险。当其他赛道都变得模糊不清时,医院的白炽灯反而成了最清晰的指路明灯。”
学医固然为尖子生提供了“安全港”,但七成状元不约而同涌向医学这条“独木桥”时,其背后潜藏的隐忧与对社会生态的长远影响,应当冷静审视。“一座城市既需要医术精湛的医生,也离不开敢于创新的科学家和富有远见的企业家。”庄一强认为,从社会人才结构视角看,顶尖智力过度集中于单一行业,极易导致其他领域人才储备断层,埋下资源错配与人才浪费的隐患。
要想破解这一困局,应“供需优化”与“生态重塑”双管齐下。一方面在线配资电话,通过持续扩大非本地医生引进规模、提升本地医学院培养容量等措施,缓解医疗行业人才短缺压力。另一方面,强化多元价值引导,打破“唯医学最优”的评价标准,建立覆盖科研、金融、人文、社会服务等多领域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,推动社会各领域均衡进步、健康发展。
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