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渡河边股票配资正规网,一支数万人的队伍被困。
河水汹涌,船筏搭不起来,岸边泥泞,粮草断绝。
明明早一步就能过去,偏偏停下脚步,等来的是洪水与清军合围。
为什么石达开的部队,明明有机会,却最终全军覆没?
进军四川的险棋1862年底,太平天国局势已摇摇欲坠。
天京被曾国藩、李鸿章的湘军重兵封锁,内外补给几乎断绝。
太平军内部也分裂严重。
石达开早在1857年离开天京,带着一路人马自立门户,想在西南另辟天地。
到1863年,他选择北上入川,目标明确:在四川立足,建立根据地,等待时机再图东山。
展开剩余90%这一步棋看似高明。
四川地势险要,人口稠密,粮食产量丰厚。
若能控制巴蜀,便可与长江中下游呼应,既可支援天京,又能牵制清军。
石达开本人也相信,凭着多年积累的人望,加上军中尚存的精锐,还能搏出一条活路。
进入川境之初,战事顺利。
部队从云南渡过金沙江后,沿途地方官兵寡弱,不足以抵挡。
百姓中有不少贫苦人也愿意接济粮草。
士气重新燃起。
队伍走到大渡河边时,已经是1863年初夏。
按当时的判断,只要能顺利渡过大渡河,进入四川腹地,就有机会继续扩张。
大渡河的名声历来可怕,河道两岸高山耸立,水流湍急。
乾隆年间曾有修桥计划,最终也因难度太大搁置。
石达开带队到紫打地一带时,发现河面宽不过数百米,按理说搭建筏子并非全无可能,更何况,当时清军主力仍在东南围困天京,四川并未形成完备防线。
此刻抢渡,确实存在机会,士兵们一度兴奋。
有人甚至用斧头劈木造筏,试图先渡小股部队过去探路。
对岸看似空旷,并无重兵,若能迅速展开行动,或许很快就能在彼岸扎营,再慢慢扩展。
可石达开犹豫了,他担心仓促渡河,部队容易分散,失去指挥,担心粮草不足,一旦过河难以自给,也担心清军追击,自己腹背受敌。
这种犹豫,成了命运转折。
时间一点点拖过去,粮草开始告急,天公又偏偏不作美。
五月初,接连几场暴雨突如其来,大渡河水位急涨,急流拍岸,原本可用的小滩口完全被淹没。
士兵们眼看着水势上涨,连白天木筏也不敢下水,机会在眼前,却在等待中溜走。
在军营里,不满情绪蔓延开来。
有人抱怨:“早几天就能过河,现在什么都没了”,也有人埋怨石达开过于谨慎。
一个将军若不敢在关键时刻拍板,部队的锐气就会消散。
等到清军一步步逼近,局势彻底改变。
再想渡河,已经不可能了。
天时地利人和尽失五月的大渡河,暴雨接连不断,原本还算平缓的水面,一夜之间变成咆哮的洪流。
江心翻腾,浪花拍打岸边的巨石,声音震耳,木筏一旦放下去,不是被浪头吞没,就是被石头撞碎。
士兵望着河水发呆,心里清楚,再折腾下去也是白费。
河边的滩口全被淹没,连落脚的地方也找不到。
石达开手下的将领开始急躁。
有人提出向上游转移,寻找其他渡口。
有人则主张拼死渡河,不管伤亡也要搏一次,可石达开迟迟未下决定。
他的性格一直偏向谨慎,更强调保存实力,在他看来,仓促下令渡河,只会让部队陷入更大的混乱。
可惜,等待意味着机会彻底消失。
粮草的缺口逐渐扩大,士兵已经习惯了饥饿,每天能喝上一碗稀粥都算幸运。
随着粮袋越来越空,军营里先是宰杀马匹,后来连草根树皮都被挖来煮食。
饥饿让人眼神发直,腿脚发软,想握刀都费力。
这种状况下的军队,还能有什么战斗力?
更糟的是,瘟疫蔓延,湿热的环境让疟疾、痢疾迅速传播,夜里,军营里不断传来咳嗽声和呻吟声,帐篷外,随处可见裹着破毯的尸体。
本就因饥饿虚弱的士兵,一个接一个倒下,局势逐渐不可挽回。
清军大部队正在靠近,从四川、湖南、贵州等地调来的援兵,逐渐在大渡河周围布防。
石达开明白,自己已经陷入绝境。
更让他痛苦的是,所谓“人和”也不再存在。
地方土司早已暗中投靠清军,曾经送粮的百姓不敢再露面,怕被牵连,一些士兵心灰意冷,开始偷偷逃跑,还有人干脆投降清军,用对岸火堆传递信号。
昔日号称十万的部队,短短几周,已经不复当初。
石达开没有退路,向后,已无粮草,向前,河水封死了通道,左右都是清军布防的山谷。
他看着大渡河翻腾的波涛,心里清楚,命运已然定格。
悲剧与对照清军很快完成包围,石达开决定议和,希望至少能保住士兵的性命。
他亲自走入清营,见到了四川总督骆秉章,提出交出兵器,由清军负责安置队伍。
他以为这样能换来宽恕,这种希望注定只是幻觉。
清廷对石达开绝无容忍。
谈判之后,他被扣押在营中,很快押往成都。
不久,刑场设下,凌迟处死,这位太平天国中最富声望的将领,最终倒在大渡河的悲剧里。
随军的数万将士,也大多被屠戮,这场西征,以最惨烈的方式收场。
很多年后,人们提到大渡河,总会提到两个名字。
一个是石达开,一个是红军。
1935年,红军长征途经大渡河。
同样面对湍急的水流,同样在敌军的追击之下,红军却选择了果断,安顺场抢渡,泸定桥飞夺。
一次次硬仗,最终在铁索桥上拼杀出胜利。
红军渡河成功,走出了困境,石达开却被困死在同一条河上。
两个时代,两段故事,鲜明对比。
原因并不只是运气,红军的果断、组织、执行,远胜石达开那支饥饿的队伍。
历史在同一地点留下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。
大渡河因此成为一种象征,既象征险恶,更象征抉择。
当机会出现时,犹豫往往比失败更致命。
石达开失去的,不仅是一次渡河的机会,更是整个太平天国最后的转机。
河水仍在川西流淌。
岸边石碑上刻下的故事股票配资正规网,却在提醒后人:大渡河不会给第二次机会。
参考资料 《石达开入川覆没始末》· 凤凰网历史频道 · 2019年6月 《太平天国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真相》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· 2016年发布于:河南省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